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众所周知,北大西洋公约组织(NATO)的总部位于欧洲比利时,而事实上,北约在正式“定居”比利时之前数次“搬家”,迁址过程一波三折。就在半个多世纪前,法国因难以调和的矛盾对北约下“逐客令”,北约重要的军事单位直接被赶出法国,险些陷入“无家可归”的尴尬境地。
“一巴掌扇在了脸上”
北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,其总部早期落户于英国伦敦,当时的办公场所是一座古建筑。但没过多久,北约在这栋大楼里就遇到了办公空间不足的问题,“入住”仅一年就开始考虑“搬家”。认为法国首都的交通较为便利,北约决定将总部迁往巴黎。1952年,北约成立以来首次迁址,进行了当时英国最大规模的“空运搬家”——整整90吨的家具设施、办公用品被空运至英吉利海峡对岸,据称当时没有选择海运是不想耗时太久。
到巴黎后,北约先在夏乐宫“过渡”了一段时间,其间法国为其建设新总部。新总部大楼被称作“北约宫”,位于巴黎十六区的“太子门”,由法国知名建筑师雅克·卡鲁牵头设计,建筑外观呈现字母A的形状,以向盟友(Allies)致意。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些北约盟友直至50年代末才搬进新总部,仅数年就又仓促离开——这一次几乎是被东道主给“赶”了出去。
20世纪60年代的北约内部不是很团结,法国更因核战略部署分歧与美、英不和。法国撤出了地中海舰队,并拒绝北约在其本土存放核武器。1966年,戴高乐总统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,要求所有非法国军事建制必须在1967年4月前撤离法国本土——这其中不仅包括外籍军队,也包括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(SHAPE)等军事指挥机构。
据美国“历史频道”记载,这可以说是北约成立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重大危机,法国“退群”等于否认北约建立之初的军事协议,直接危及组织存在的根基。在一份备忘录中,戴高乐声称法国决心在其全部领土上重新充分行使主权。有西方媒体表示,这份“简短且礼貌”的通告对美国等盟友就如同“一巴掌扇在了脸上”。
选址一波三折
据北约官方网站记载,法国下达“逐客令”之后,北约成员国一共成立了7个专门应急工作组。由于法国当时在政治层面上仍属于北约、且并未对北约的政治总部提出搬迁要求,一众盟国对总部要不要“搬家”一事陷入“纠结”。因为再度选址着实麻烦,从地理位置上看,成员国有的很靠北,有的很靠南,有的距离当时的苏联太近。在这段不稳定时期,外界关于北约总部搬迁的流言四起,当时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还报道“北约总部要回归伦敦”。
在北约内部,高级军事长官倾向于同时转移北约总部和SHAPE——北约总部1952年迁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想离SHAPE近一些,方便指挥,而SHAPE最早就设在法国。经多轮商议与评估,北约从几个备选成员国中选定了比利时,与其他国家相比,该国地处“西欧十字路口”,且战后经济恢复较快、基础设施不弱,适合建设国际组织的总部。
然而在新总部的具体规划上,北约高层与比利时政府没少产生分歧。北约高层表示SHAPE要距离北约总部近一些。比利时方面则表示,总部应该与SHAPE拉开距离,因为SHAPE在战时是主要打击目标,容易给总部机关带来危险。比利时建议将SHAPE建在布鲁塞尔以南的蒙斯-卡斯托一带。SHAPE高层长官亲自考察了这一地点,因为嫌远说什么也不同意,还致信时任北约秘书长,希望能另外选址,新址距布鲁塞尔不超过30公里。为此,北约与比利时又僵持了好几周。最终双方互相妥协,北约接受了比利时的选址,后者则承诺在蒙斯与布鲁塞尔之间修建一条高速路,方便通勤。
确定了SHAPE的位置,北约总部的选址又经历了一番“拉扯”,最终双方敲定一套“两步走”的方案:比利时将布鲁塞尔大区埃弗里的一处军事基地改建为临时办公场所,供北约总部机构“过渡”使用;该国计划在布鲁塞尔以北的海塞尔公园修建新的总部大厦。
北约官员搬家一百个不情愿
于是北约总部在1967年第二次大规模迁址,货运卡车在法国、比利时两地穿梭不停。由于比利时的新总部办公条件相对艰苦、员工工资待遇又比法国低了一大截,很多在巴黎养尊处优惯了的北约官员对这次搬家是一百个不情愿,甚至有人将布鲁塞尔称为“小西伯利亚”,抱怨当地的简陋。
完成迁址之后,临时总部很快就暴露出各种问题——为了赶工期,比利时只用了29周翻建大楼,工程质量难免“注水”。更尴尬的是,比利时政府承诺新建的总部大楼迟迟没有动工,后来索性放弃这一规划。这可坑惨了北约的雇员:在迁址后的几年里,不少雇员在海塞尔公园附近买房置业,等着从临时总部迁至常设总部,史海回眸北约总部三迁,一度居无定所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几十年。
1999年,北约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峰会上再次将新总部的建设提上日程,这一次在选址问题上没太过“纠结”,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把新总部建在临时总部对面。新总部于2017年落成,终于结束北约“居无定所”的局面。(刘皓然)